第七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进入两周倒计时!值此盛事将启之际,“水韵江苏”特推出全新专栏“运博时间”。近年来,江苏通过出台实施规划、保护规划,建成博物馆,举办论坛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古老运河焕发时代新光彩。跟着专栏解读水波流转间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澎湃向前的经济动脉。您将听见扬州古运河畔早茶铺子飘出的市井欢歌,看见苏州平江路上流淌的江南诗意,触摸徐州窑湾古镇青砖镌刻的时光印记……亲历江苏如何精心擦亮“千年运河”这张文化名片,见证其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今天带您走进徐州,深度剖析大运河为何是徐州的“文化之河”“交通之河”“发展之河”。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徐州,自古水系交汇,泗水、沂水、汴水滋养了它的土地,大运河更以奔涌的生命力,滋养着这片土地的肌理与灵魂,让这座江苏“北大门”在千年岁月中始终保持着鲜活的脉动。
展开剩余84%2019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在空间布局上,徐州被纳入“六大高地”中的中原文化高地建设。江苏率先编制的《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将徐州与扬州、淮安、苏州列为四个核心城市,明确徐州段“三园两带十九点”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布局结构,为这片土地的文化脉络勾勒出清晰轮廓。
大运河徐州段由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和通济渠徐州段(古汴水、古泗水,含大沙河,即黄河故道)两大部分构成,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境内主线总长181.16公里。作为运河中段的重要枢纽,它的禀赋早已融入城市血脉。
大运河是徐州的“文化之河”。沿线文化资源丰富、遗产资源众多,大墩子遗址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珍珠散落,乾隆行宫等3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星罗棋布,江苏柳琴戏等10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68项省级非遗项目,在岁月流转中奏响楚韵汉风。楚汉文化的雄浑、漕运文化的繁盛、红色文化的炽热在此交融,淬炼成“南秀北雄”的独特气质。
大运河是徐州的“交通之河”。国家二级航道上,2000吨级船舶昼夜穿梭,全年直抵长江的航线,让徐州成为东部地区电煤、建材等重要物资运输的关键节点,在我国“一纵两横两网”内河通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运河是徐州的“发展之河”。因河而兴的徐州古城、窑湾古镇,自古以来便是一派繁荣景象。如今,徐州依托运河资源推进文旅融合,以文化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近年来,徐州立足建设航运灌溉排涝的大走廊、绿色生态涵养的大长廊、文化旅游景观的大画廊的“三廊”目标定位,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文章,着力打造江苏“美丽中轴”建设的徐州样板。
系统谋划推进,凝聚强大发展合力。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牵头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 推进;宣传部设办公室负责协调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纳入市委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每年专题研究部署。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提供智力支持。设立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徐州区域子基金,成功发行大运河项目首期债券,形成 “一组、一办、一智库、一基金” 的闭环支撑。
科学开发利用,推动古运河焕发新生机。在全省首批完成 “两规合一” 后,《徐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将空间布局拓展为 “三园六带四十三点”。示范带专项规划明确了集中展示带(蔺家坝—北洞山—荆山桥)的空间布局责任主体,搭建起徐州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四梁八柱”。淮海战役纪念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窑湾核心展示园、刘邦故里文化景区(汉祖圣境)等,逐渐成为运河边的新地标。
强化保护传承,推动“融合共生”发展。土山汉墓入选“2020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徐州汉楚王墓群跻身“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考古发掘让历史场景重现。非遗展览馆与大师工作室遍布城乡,线上非遗课程让传统技艺走进生活。《运河老渡口》“大运河系列丛书”、《行走运河》纪录片打捞时光记忆,柳琴戏《窑湾往事》等精品佳作,让运河故事有了更鲜活的表达。梆子戏《母亲》获省文华大奖,柳琴戏《彭城儿女》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举办“大运河文化影像盛典”等活动,开设全国首个大运河周刊及《徐州宝藏》栏目。
新沂窑湾古镇等8个文旅产品入选江苏“运河百景”标志性文旅产品,“千年大运河、半部徐州史”等文旅线路串联起散落的珍珠,“大风歌” 实景演出等文旅业态让历史有了温度。运河文化与楚汉文化、红色文化的碰撞融合,生动呈现独有的运河文化 “徐州基因”。
从资源富矿到竞争优势,徐州正以创造性转化激活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
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关键一步。实施徐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开展以区域文明化进程为重点的考古项目,支持海岱文化新沂花厅遗址发掘等列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支持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推动狮子山楚王陵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淮海战役纪念馆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支持设立“徐州非遗产品交易中心”,探索遗产保护利用新路径。
差异化发展构建独特标识。突出大运河窑湾核心展示园战略地位,建好商贸文化博物馆及配套工程。吕梁园博园转型为大运河主题公园,推进蔺家坝—北洞山汉墓—荆山桥、梁王城遗址—刘林遗址—骆马湖风景区集中展示带建设,实施建成大运河荆山桥邑文化生态公园。
文化赋能让特质更鲜明。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及本地高校作用,挖掘沿线文物承载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梳理大运河江苏段历史脉络,结合楚汉文化、红色文化探索运河文化与徐州地域文化的共生关系,建立文艺创作题材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河主题实景演出,创新文化产品内容与形式。
塑造更具影响力的文旅融合品牌。培育大运河文化IP的体验项目和消费新场景,推动“老字号”创新。权台煤矿遗址创意园盘活工业遗产,中国(徐州)汉文化旅游节擦亮城市名片,策划中的大运河文化(徐州)论坛,将为这座城市搭建更广阔的对话平台。
运河汤汤,奔流不息。徐州正以文化为帆,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浪潮中,将“楚韵汉风、豪情运河”的品牌擦得更亮,让千年古河在新时代焕发更强劲的生命力。
素材来源: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编辑:王焰 赵凡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门户平台配资,在线配资交易·加杠网,天津炒股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